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机关管理 > 新农村建设 > 正文
明确思路 开拓创新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 2010-10-16     来源: 井冈山报     作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化代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五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一直把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结合农发工作的自身特点,把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努力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创新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找准了农发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位置,成为了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重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条件,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根据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的现状,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把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大规模集中连片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按照“水源、水渠、园田化”措施三体一体、同步到位的标准,除险加固病险水库,疏浚改造淤积渠道,完善田间沟渠路及桥涵闸等建筑物,做到水源充足、灌排方便、道路通畅、农机配套,建成一批高产稳产、节水高效、适应现代化耕作的高标准化农田示范区,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有效抵御自然灾害,为新农村的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五年来,全市土地治理项目共投资6547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1399.5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2.1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0.83万亩,新建及扩建加固小型水库176座,拦河坝97座,排灌站119座,机电井275眼,衬砌灌排渠系2013公里,建设桥涵闸25308座,改良土壤10.9万亩。通过项目实施,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4.64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2.4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669万公斤,新增油料生产能力1098万公斤。

  二、努力壮大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这既是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主攻方向,也是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重点。因此,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采取财政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等扶持方式,重点对全市绿色茶油、无公害蔬菜、草食畜禽、优质果茶桑药等能够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吉安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使农户直接受益的产业化项目进行扶持,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民受益群体,使产业化经营项目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为项目区农民生活宽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五年来,全市产业化经营项目共投资31266.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956.5万元,共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59个,其中建设种植项目17个,种植经济林0.08万亩,设施蔬菜20亩,设施花卉5680亩,药材0.1万亩;实施养殖项目13个,畜类养殖13.4万头(只),禽类养殖107万只(羽);新建加工项目13个,改扩建加工项目15个,流通设施项目1个。可年新增蔬菜70万公斤,肉类307万公斤,蛋26万公斤,药材27万公斤,加工转化农产品238701万公斤,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农户43210户,新增就业人数11882人,安排农村劳动力7088人,新增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64元。

  三、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及技术培训,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将有力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通过积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一方面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加大项目区科技培训力度,通过市县联动,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分区域、分产业选择一批基本素质较好、致富心愿较迫切的农民进行培训、示范和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等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标准化种养生产等先进技术,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实行农用机具购置财政补贴,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和科技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积极推动了项目农业机械化进程。五年来,全市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6.3万人次,购仪器设备215台套,示范推广10.9万亩,修筑机耕路607公里,购补农业机械274台套,新增机耕面积17.88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0.29万千瓦,使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机械化操作基本普及。

  四、不断创新农业开发管理机制,促进了项目区农民自主管理能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要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发动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因此,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健全农民参与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区农民群众沐浴公共财政阳光的同时,让项目区农民真正参与到农业综合开发中来。一是实行项目竞争立项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项目区,激发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情,调动农民群众主动筹资和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通过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立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向广大农民群众公开公布,让更多农民了解农业综合开发,并积极参与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选项立项、工程实施监督和运行管护的全过程中来;三是全面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县级报账制和工作绩效考核制,规范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行为,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使广大农民群众信任农业综合开发,关心农业综合开发,拥护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引导项目区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主体,树立和培养农民自我管理的能力,在项目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

  五、主动做好项目衔接工作,加大了农发资金支持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力度

  为配合好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五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选项时,都积极主动与新农村建设有关部门进行协商沟通,掌握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安排情况,同时提前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安排情况向新村办通报,尽量把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安排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要项目具体安排措施上,积极将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与改善生活条件结合起来。一是将水利工程与人蓄饮水工程相结合。在建设水利工程时,适当增加一些为村庄、农户提供生活用水的附属工程,为农民提供用水方便,解决沿途农户人畜饮水的困难。二是将机耕道建设与村庄道路建设相结合。对既是机耕道又是村庄之间的交通道路的,可以适当提高其建设标准,按照村道的建设标准建设,铺设沙砾石或垫层,为今后道路硬化打好基础。三是将农田林网建设与村庄绿化相结合。在对项目区的农田进行田间绿化建设的同时,可以将邻近的村庄纳入到建设规划范围,统一进行绿化建设。通过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五年来,共对项目区内的175个新农村建设自然村(试点村)进行扶持,其中安排省级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区2个,即井冈山市厦坪菖蒲村和青原区渼陂村,共安排项目资金1455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1660.8万元),占土地治理项目投资的22.2%,主要用于试点村园田化、水库、引水渠道、机耕道等项目建设。

  

                                                                                                     吉安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0年8月16日